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杨谱: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一)(二)(三)(四)

杨谱: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一) 
八门五步
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例东南,肘东北,撑西南--方位。
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门。
方位八门,乃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矣!
夫掤\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列\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以身分步,五行在意,支撑八面。
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
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踩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於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日:[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用功法
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後,而後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接及神明矣!
然用功之初,要知知觉运动虽固有之良,亦甚难得之於我也!

固有分明法
盖人降生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其手舞足蹈与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
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
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觉,不动不知.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已知觉运动得之於身,自能知人;要先求知人,恐失於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後懂劲然也.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於此四字之病,不明粘黏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对待无病
顶\匾\丢\抗,失於对待也,所以为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得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匾\丢\抗相对於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於人也.能如是,不但对待无病,知觉运动亦自
然得矣,可以进於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七言十句)
-----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七言六句)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七言十句)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後与前。
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进退不已功(七言九句)
棚进捋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来真,采列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上下名天地(七言八句)
四手上下分天地,采列肘靠有由去。
采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既济。
若使列肘习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惜!
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列归人字。
太极人盘八字功(七言四句三首)
其一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
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
其二
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琢磨.
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数儿岂错他!
其三
对待於人出自然,由此往复於地天。
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杨谱: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二)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上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於心身,用之於劲力,仍归於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
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後犹有妙出於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於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尤有火候之谓,在卷放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於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也;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
无用,武无文之侣伴,为之有用无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诸如此理也。
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失於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耳!
自用\於人,文武二字之解,岂可不解哉!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於人懂劲,视听之际,遇而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著明於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为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耳!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後,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於滑拳也,又恐入於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
至,何坚不摧也!
於人对待,四手当先,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站四手,四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则升之中\上成矣!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水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
辟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然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永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
也。
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火水必分为二,则为火水未济也。
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
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
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
夫如人之身心,致知格物於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其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
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像天,足像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
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光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也,兹为内也.颅丁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土也,兹为外也。
神出於心,目眼为心之苗.精出於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於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
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咸,木酸,土辣,火苦,金甜及言语声音,木亮,火焦,金润,土翁,水漂.鼻息,口吸呼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臭、舌、神
,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
眼、耳、鼻、口、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
夫离:南正、午、火、心经; 坎:北正、子、水、肾经;
震:东正、卯、木、肝经; 兑:西正、酉、金、肺经;
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 坤:西南隅、土、脾化土;
巽:东南隅、胆木化土; 艮:东北隅、胃土化火.
此内八卦也.外八卦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官亦如此。
表里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士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通肾;巳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後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
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
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文修於内,武修於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之文\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
即小成也。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

杨谱: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三)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元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其就能出此以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矣!

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只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著落也,所以为病.偏无著落,必失方圆;半有著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於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於重,蛭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著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於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棚、捋、挤、按也。初不知方能始圆。方圆复始之理无已,焉能出隅之手矣!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得轻灵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有隅矣!
辟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例、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底者,肘靠亦及此以补,其所以云尔。夫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
亦须获采列而仍归大中至正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云。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
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胸门也)。
上下一条钱,全凭两手转。
变换取分亳,尺寸自己辨。
车轮两命门,一素摇又转。
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
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不必凌霄箭。
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太极四时五气解图

太极血气根本解
血为营,气为卫。血流行於肉、膜、络,气流行於骨、筋、脉。筋、甲为骨之馀,发、毛为血之馀。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故血气之勇力,出於骨、皮、毛之外壮;气血之体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壮
。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消长盈虚,周而复始,终身用之不能尽者矣!

太极力气解
气走於膜、胳、筋、脉,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於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於筋脉,象也。气血功於内壮,血气功於外壮。要之,明於“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
然,自能知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於筋脉,用力於皮骨,大不相侔也。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後炼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亳。
由尺住之功成,而後能寸住,分住,毫住。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明矣!
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秘授,而能量之者哉!

太极膜脉筋穴解
节膜、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由尺、寸、分、毫得之后而求之。
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
抓膜节之半死,申脉拿之似亡,单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
总之,气血精神若无,身何有主也?如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点传不可。

太极字字解
挫、揉、捶打於己於人,按、摩、推、拿於己於人,开、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於己於人,起、落、急、缓於己於人,闪、还、撩、了於己於人,此十二字於己气也,於人手也。
转、换、进、退於己身人步也,顾、盼、前、後於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
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断接关乎神气也,俯仰关乎手足也。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手足无著落耳!俯为一叩,仰为一反而已矣!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
对待之字,以俯仰为重。时刻在心,身、手、足不使断之无接,则不能俯仰也!
求其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似断而未断,见显似接而未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意心、身体、神气极於隐显,又何虑不粘黏连随哉!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於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膜、拿脉、抓筋、闭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
节,不量,由按而得膜;
拿,不量,由摩而得脉;
抓,不量,由推而得筋;
拿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此四者,虽有高授,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能贯通焉!

太极补泻气力解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
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杨谱: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四) 


太极空结挫揉论
有挫空、挫结,有揉空、柔结之辨.挫空者,则力隅矣!挫结者,则气断矣!揉空者,则力分矣!揉结者,则气隅矣!
若结柔挫则气力反,空揉挫则力气败。结挫揉则力盛於气,力在气上矣!空挫揉则气盛於力,气过、力不及矣!挫结揉、揉结挫皆气闭於力矣!挫空揉,揉空挫皆力凿於气矣!
总之,挫结、揉空之法,亦必由尺寸分亳量,能如是也!不然,无地之挫揉,平虚之灵结,亦何由而致於哉!

懂劲先後论
夫未懂劲之先,长出顶、偏、丢、抗之病;既懂劲之後,恐出断、接、俯、仰之病。然未懂劲,故然病亦出;劲既懂,何以出病乎?
缘劲似懂未懂之际,正在两可,断接无准矣,故出病;神明及犹不及,俯仰无著矣,亦出病。若不出断接俯仰之病,非真懂劲,弗能不出也!
胡为“真懂”?因视听无由未得其确也,知瞻眇颜盼之视觉,起落缓急之听知,闪还撩了之运觉,转换进退之动知,则为真懂劲!则能接及神明;及神明,自攸往有由矣!有由者,由於懂劲,自得屈伸动静之妙;有
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又有由矣!由屈伸动静,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降,就去则升。夫而後才为真及神明矣!
明也,岂可日後不慎行坐卧走、饮食溺泅之功!是所为及中成、大成也哉!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在懂劲先,求尺寸分毫为之小成,不过未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於人者,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後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尺寸能量,才能节、拿、抓、闭矣!  
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穴。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知生死之穴数,乌可不明闭而不生乎?乌可不明闭而无生乎?是所谓二字之存亡,一闭之而已尽矣。 

口授穴之存亡论
穴有存亡之穴,要非日授不可,何也?一因其难学,二因其关乎存亡,三因其人才能传。
第一、不授不忠不孝之人;
第二、不传根底不好之人;
第三、不授心术不正之人;
第四、不传卤莽灭裂之人;
第五、不传授目中无人之人;
第六、不传知礼无恩之人;
第七、不授反复无常之人;
第八、不传得易失易之人;
此须知八不传,匪人更不待言矣!
如其可以传,再口授之秘诀.传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此五者,果其有始有终、不变如一,方可将全体大用之功,授之於徒也。
明矣,於前於後,代代相继,皆如是之所传也。噫,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哉!

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下之腕上,里者为“掌”,五指之首为之“手”,五指皆为“指”;五指权里,其背为“捶”。
如其用者,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夫捶有“搬拦”,有“指裆”,有“肘底”,有“撇身”,四捶之外有“覆捶”。掌有“搂膝”,有“换转”,有“单鞭”,有“通背”,四掌之外有“串掌”。手有“云手”,有“提手”,有“合手”,有“十字手”,四手之外有“反手”。指有“屈
指”,有“伸指”,有“捏指”,有“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
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首指为手,仍为指,故又名“手指”。其一、用之为“旋指”、“旋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根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指”,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手”也
。食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正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为“挂指”。若此之名,知
之易而用之难,得日诀秘法亦不易为也。
其次,有“如对掌”、“推山掌”、“射雁掌”、“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弯弓指”、“穿梭指”、“探马手”、“弯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跨虎手”、“通山捶”、“叶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於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

大小太极解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提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本有之灵而重修之,良有以也.
人身如机器,久不磨而生锈,生锈而气血滞,多生流弊.故人欲锻炼身体者,必先练太极最相宜.
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不可限
量唉!
此不用浊力,纯以神行,功效著唉!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盖此意也!

太极刀诀(七言十五句)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里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式;
披身斜掛鸳鸯脚,顺水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回巢.吾师留下四刀讃,
口传心授不妄教.

四刀讃
斩剁 划 截割 撩腕
太极枪法
平刺心窝,
下刺脚面,
斜刺膀尖,
上刺咽喉;
平刺心窝,
斜刺膀尖,
下刺脚面,
上刺咽喉.
一.例,
二.掷,
三.傰,
四.劈,
五.缠.

十不传
一不传外教,
二不传不知师第之道者,
三不传无德,
四不传收不住的,
五不传半途而废的,
六不传得宝忘师的,
七不传无纳履之心者,
八不传好怒好愠者,
九不传外欲太多者,
十不传匪事多端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