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星期日

魏樹人談太極

楊家(楊祿禪、楊鍵候)傳下來的方法就是神、意、氣的集中和分散,神、意、氣無形無相,屬陰,此為太極拳所説的內功心法;而形體動作屬陽,這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這在太極拳中被稱為拳架子。神是意念的發韌點,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積累,可瞬間與意念、內氣的行止相契合;意是人的念頭的走向及變化,太極拳對意的運用發自內心,也就是「心誠於衷(中)而顯於外」,其位置在胸部正中、兩乳之間;氣是為人提供能量的一種物質,此氣來自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氣、元氣,太極拳老六路練的是浩然正氣,浩然正氣在身,就會外邪不侵,生命力旺盛。體現在養生方面,就會自然而然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張三豐語)的效應。


  太極拳永遠是「意在先」。形體動作之前,意念先動;意念出去了之後,手只是來描繪意念的。意念之後,形體是用來催發內氣的。催,無形中就證明它是由神意做動力、做統帥的。內氣催不同於現在所謂的吸為合、呼為開,那是用呼吸之氣把對方發出去的。不是這個。用簡單的話來説,就是不呼不吸,不呼不吸就與呼吸無關,不是一呼一開把對方「啪」的一下子發出去,而是在揉手的時候(揉手跟推手本身是一回事,不稱推手稱揉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兩個人相互用拙力頂牛),神、意、氣一集中或一分散,人就被發出去了——形體辦不到的姿勢,意要辦到。就是神一動,意就隨;意一動,氣就隨;氣一動,形就隨——意形成什麼,氣就催動形體形成什麼——不能讓形體侵占意、越過意。永遠是意領氣,氣催形。
  要明了開合相寓。太極拳論上雖然提到了開合相寓,但誰又能做到開合相寓呢?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開合是怎麼一回事。總認為手出為開,手收為合。然而,手出為開是形體,手收為合還是形體,不過是一個開出去一個合回來,這個還不是太極里的奧妙。有人就説,我一個拳出去,一個拳回來,這也不對。太極拳所説的開合相寓,就是拳没動外面的東西就合回來,然後拳才出去。汪老師講這拳要打出去,要先用意念打到一個盆當中,這水濺到自己身上,同時也濺到對方身上 ——手没出去,外邊的「水」就合進來了;然後這手才動,才去打意念想象的「水盆」。這是一個意領氣催的動作。意領氣催,必須外跟內相合——開不等於動,不是這兒也動那兒也動,而是您這兒是又開没開呢,那兒是又合没合呢,這里邊一出,外邊就合進來了,這才叫內外相合,這才是我們所説的開合相寓——在動作變化的過程中,氣合回來了,首先是身上的汗毛孔有感覺——拳出去了(開),身上的每一個汗毛孔一定都朝著身體方向集中……每一個毛孔都在合……這就叫每一個毛孔都呼吸。寓就是在一塊的意思,可以用輪船來比喻。輪船往前開,而兩邊的水回來才是有開有合。没有水合回來,不會有輪船更好地前行。飛機其實也是利用這個道理,它飛出去,氣回來,還要利用氣把飛機給催出去,這就説明,太極拳所練得這種氣,不是人體的呼吸之氣,而是意囊括的那個氣。用現代語言來説,開合相寓就是綱舉目張,綱要没了,肯定目是松弛的。如是才能達到太極拳所説的運動如抽絲,也就是打拳的時候,就好像前邊有絲,有千絲萬縷的絲,然後這手才去。那絲不是一根,而是像蠶繭接連不斷吐絲。
  意在先的關鍵是形象思維。毛筆沾著水描紅,只有寫毛筆字的動作而紙上卻顯像不出字來,這被稱為空描。練太極拳也如是,如果没有意,光有動作就是空描。比如,在野馬分鬃這個動作中,「一親」就是以形象思維的方式,用意念造出一個摹擬、想象的右腳擱左腳前頭。「一棒」的時候,兩臂本來什麼都没有,但是如果用意念造出個摹擬的、想象的牙笏來,則手臂上,身體上就會有一種很沉穩的感覺。用形象思維造出的牙笏,是讓您轉身的時候,先用牙笏的上頭領著,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時候,身形才動。到這個時候,牙笏已經轉了1800在左肩的後頭——意念一定不要注意整個牙笏。本來手臂上没有牙笏,但用形象思維的方式手扶著牙笏,這就是有了。牙笏是形跟意交界的地方。總之,太極拳老是在進行陰陽交替。形的快慢不管它了。意出去了,出去多遠,也不用管它。
  意氣的本質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具體到搬攔鎚這個式子來説,搬,不是用手搬,而是意念調動胯圈去搬。胯圈搬之後,手只是比劃一些,這樣去搬才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威力。那麼攔呢?用意念先調動肩圈去攔,然後手才開始攔。搬攔鎚,用手搬攔,用形體搬攔,不會達到太極拳所應該達到的奧妙—-意氣是水,而手就好象兩只船似的,順著水去搬、去攔。形跟著意動的時候,是內氣催姿勢,也有意,實際上意氣是分不開,這就是所謂的意氣不二。
  練太極拳一定要以舒適為標准。練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要放松,甚至末稍神經都放松。只有放松才能真正養生。身形繃著,就如同滿滿的一瓶子水,那就什麼也進不去,就是添什麼東西也進不去,假定您這個瓶子里邊是空的,裝什麼都可以,肯定能進能出,這才叫行云流水、這才叫虛懷若谷。否則的話,您就是整天練丹田氣,身體也還是僵硬的,這就不可能吐故納新了。怎樣才能達到放松呢?從找舒服上入手。找舒服就是在練意氣之功——意在先,氣催形會使身體很舒適。很舒服是一種內在的美,這種內在的美,主要是靠意氣的滋養——這是氣血流通、生命力旺盛體現於外的自然表現。所以練太極拳一定要重意不重形。太極拳的姿勢是內氣催動的,不是形體的模仿。形體的模仿很快就學會了,而意氣的走向和奧妙則需要長期的鍛鍊、揣摩、體悟。每一個人都有意氣,但就是不用。做什麼都憑氣力,這個氣是呼吸之氣,這個力是筋骨之能。練太極拳一定要把這個習慣給改了。
   經過對太極拳神意氣等內功心法的系統探研,走過不自由和懵懵懂懂的不自覺狀態,每個人都能掌握這種「四兩撥千斤」、「使人從身前蹦跳而起」的太極揉手,而「延年益壽不老春」更是題中本有之義。 
  當然,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能按照內功心法的要求多練習太極拳套路,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練習揉手了。一般來説,揉手的時候要改掉猛推對方身體的習慣,要充分發揮形象思維的作用,把對方想像得没在您面前似的。 
  揉手養生的基本技巧是推大氣球——讓大氣球去碰對方的身體。記住,在此過程中,氣球還要有一些變化,比如,如果遇到對方頂力,就意想氣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壓縮後迅即彈回複圓,並向受力方推進彈發對方。  
  如何讓自己手里始終有大氣球的感覺?經常練習拍氣球:兩手好像粘著一個大氣球(一手一個氣球也可),然後,一次次的往地下或身前推揉氣球,同時體會兩手沾粘連隨的感覺,這樣練習幾天之後,手上有感覺了,就可用大氣球的方式來進行初步的揉手了。 
太極拳內功修鍊法
    第一章 
    太極功法説明 
    太極功法是融動與靜於一體,開發人體神氣之潛能的一種高層次的內功練法.
    先師講,師爺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編的蒲團上練靜功以養神意氣.還曾不厭其煩地提示我們要注重內氣的培養,內氣不足則不能催促姿勢的運行,也達不到氣勢之「圓」,氣勢不圓滿,精神就提不起來。初時我們不解其意,動作氣勢散漫,因而老師經常批評我等內里没有東西。
    1984年春,我們師兄弟邀請老師游香山公園,那天,老師特别高興,和大家一起游逛,拍照留念。我想 給想給老師拍幾幅拳照,就請老師做個白鶴亮翅的姿勢,老師故意不擡胳膊,笑著讓我拍無身形的白鶴亮翅,我説,這只能拍出精神氣勢,看不出招式來。老師一拍掌説:「這就對了,擡胳膊的是白鶴亮翅,這不擡胳膊內里練的也是白鶴亮翅呀!」一句話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極內功的神氣意原本是不拘於形式的。由此我對太極功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不知疲倦的進行太極內功的探索和修鍊。
    不要認為太極功法是盤拳以前進行的樁功練習法,那種一練拳必須先站樁的刻板做法與融會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為了不出偏差,學者應依書中提示的順序學練。首先,明白並掌握了內功理法之後再盤拳,就不會索然無味的練空架子。經過一個時期的盤拳,能分清什麼是招式,什麼是內功以後,才能有的放矢的體現內功理法。待內功理法運用嫻熟,用時便能自然出現時才是修鍊太極功法的最佳時機,通過太極功法的修鍊,滋養神意氣,使之漸趨充足,進而求達陰陽自然平衡,圓融無礙的妙境。
    總之,太極功法要在招熟,懂勁之後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練。
    太極功法由練神,練氣,連意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練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練氣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練意的程序。功法隨分三部,但彼此之間卻又有著難以割舍的內在聯系。習太極功法日久後,能自發地體現和掌握行功時機,並從中領略奧妙的存在與其出現時所顯現的靈通變化。
    第二章   太極功歌訣與修鍊法
    第一節    練神功法
    術的內涵是神意氣,就全面調動和發揮人體所蘊涵的功能而言,它們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主宰著周身一切運動和變化的現象,其運動方式隱顯交替,變化萬端.其作用於形卻不顯露於迹象,運用於勢而不拘泥與成槼,靈動活潑,優游往來.正合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比喻。
    神的內在威勢是在深識理法並運用自如而自然掌握了拳術中的招與術既要相互以來而又不能相互脱離的對立統一槼律之後,就會明白招式有局限性,空架子則無益。而以下介紹的內功之術卻不拘於任何形式,既可伴隨著著招式合練,又可以在無形無相的神意氣流動中默默挖掘,積蘊內在的能量和功效。
(一)   練神歌訣
心令形運身從心,體內舒松形自停。
混沌初澄心定意,沉著轉換神自提。
宇氣落頂頭光釋,心中寂然靜生形。
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
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
(二)   修鍊方法
1 起始之際,全身內外俱寂,有不知身處何地之感,更無一處不適;此謂「無我無為」。
2   一片寂靜到極處,動念悄然而至,精神隨之勃然提起。在神的統領下,於瞬間完成開胸,張肘,塞腰,皷腕內之內氣運行的全過程。
3   內氣悠然下行至會陰(狹義的會陰,即太級所指的會陰,在男性系指陰囊根部至肛門之間、在女性系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結構。 )轉而上生,促使兩手處於騰虛狀態並開始運行。形體的運行依賴心勁的促使和驅動,聽命於十字中心(十字中心即人體的中心)的指令才會達到没有四肢感覺的自然運行。此即「心令形運身從心」此心非指供血臟器之心臟,乃內心之意,心意由衷(中)而發,發自十字胸部之十字中心。
  要點:在具備一定的行拳基礎後才易於入靜,進入狀態;在熟練的掌握拳架之後修鍊太極功才能體會神意氣的細微變化。
 4  兩手聽命於心向上運行,當內氣松散至內有微醺的感覺時,手的運行就茫然中止在通身舒泰之中。此為歌訣「體內舒松形自停」的著落處。集而進入寂靜的混沌界即為「入靜」,
,此處混沌的景象是指十字中心處像天地未開時一片謎漭;而後心中「一定」繼而緩緩呈現出陰陽漸分,天地處開般的光景,心神自會從容鎮靜,心使意停呈靜止狀態,此為「混沌初澄心定意」的意境。
5 由於意和形的動態停止而轉入靜態,神氣相抱升騰而起形成自然懸頂,而後在頭部周圍形成一輪光環,宇宙之氣自然進入光環頂端而形成陰陽二氣的交融。同時以神氣驅動兩手內旋進入交換。此為「宇氣落頂頭光釋」的意境體現。
6 胸中十字寂然不動,陰靜至極點時,自會化生出陽動之形,轉入再度起始,運行,此既「陰陽互為其根的體現,並由此促使兩手向前伸展。此為「心中寂然靜生形」的著落處。
7 兩手聽命於心向前運行,當體會到身體有松散的舒適感時,手的運行就茫然而止。繼而心中自然「一靜」,剎時精神團聚升起,兩目炯炯有神遙望前方;片刻後有一似幻似真的氣團迎面撲入懷中並自行入腹,透達兩腎而使背後三關自然豎直。同時背部散發出猶如佛像之背光外放的感覺,形成胸腹與背部之間陰陽二氣的交融,周身內氣勃然不懈。此為「空漭之氣腹自納,勃然不動背光生」的著落處。
8 隨著意念的變換,兩手外旋至手心向上,緩緩攏回肩前,這一過程含著神意氣的起始,運行和終止三個環節。
9兩手攏到肩前終止,隨即內翻進入變換。
 要點:變換在這里起著銜接前後姿勢,貫通氣勢的樞紐作用。變換有兩端,一端與下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意識在上一式的起點相接,行拳在下一式的終點沉潛下來,又在下一式的起點複萌。陰陽的相互交合和轉換都包含和渗透在變換之中。變換之後內氣催動再度運行。
10 心中「一定」,精神提起而引起致懸頂,二目炯炯有神,神氣在頭部四周之氣相融,遂現出神采奕奕的神態;在內氣圓散下落的同時,意想兩手變得很長,自頭後方如同擦著天際側旋至身前遠方的地平線上。
   此為「二目炯炯乾坤轉,時機奧妙現神通」的著落處。
 要點:練神之功重在神與意合,意與氣合。運行時要以神為帥,心為令,氣為旗,掌握好陰與陽的轉換時機,神奇與奧妙會自然出現。
練氣與養生:當練神過程中自然出現不可思議的神奇現象時,切不可貪戀和深究,以免走入偏途。太極拳藝的神氣與奧妙是前人遺留下來探索不盡的大課題。人體潛在的神奇功能的開發與運用會完善的與拳架融會貫通,資助神意氣之不足,使人更加深刻的理解拳義,拳理。
通過練神功法的研習,會使人進一步分辨平日盤拳之所惑。所得的內功積累是假是真,進而練功才能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比如明確了胸中十字即前人注重修鍊的「中丹田」之所在,那麼在盤架時就會有意識地做到所有的動作都從中心而發又收向中心,如此行功日久便會自然確定行拳須「運用在心」的主導地位。練習 「頭光環」的目的是自然引導真氣上行入腦,以充養「上丹田」;練習「背光生」的目的是引真氣下行入腹,以滋養「下丹田」( 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鍊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明白了什麼是不呼不吸,才會知道惟有二氣的自然交融才能使真元之氣充盈飽滿;只有做到眼神的出入純任自然方能保護和滋養雙目。
 第二節     練氣功法
首先説明,這里所講的氣是人體內蘊藏的關乎盛衰,主乎生死的真元之氣,與口鼻往來的呼吸無關.
(一)練氣歌訣
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
正氣沉降意氣起,手擎內氣兩旁升.
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淩空,
兩手攏合丹入腹,浩然正氣留正中.
(二)
修鍊方法
1 兩手內翻至手心朝下,意想浩然正氣透胸下沉,邊松沉邊向四外松散,內氣在縱横松散的循環中層層散開.意與氣相連,意不能松,氣就不會散,氣不散就不能通,內氣通不出便無法與自然界之大氣融合,交流,也就無法企及空靈無滯的境界.兩臂隨著浩然正氣的下落而運行,不要有意的呼氣,吸氣,更不要憋氣,而應毫不管呼吸.兩手落至大腿肚旁入地,待進入化鏡後,時時處處猶如没有自身般全體透空.此為「兩臂落時身散空,無我無為入化境」的著落處。
2  浩然正氣沉入地下與地氣交融後自然由足下生發,沿身兩側向上升騰,柔和地催促兩手擎托內氣翩然環舉,身體有隨之升騰的輕松愜意感。此為「手擎內氣兩旁升」的著落處。
 3  兩手升至齊肩,胸中十字中心「一定」,似有點滴霧露降至掌心,心存一片虔誠去接納它並與之相融。此刻在頭頂前上方自然現出一淡橘黃色的氣團,雙手攏向頭前欲抱氣團,不待手至,氣團便自行斜下入腹而貫通周身,呈現出渾圓的磅礴氣勢。此為「兩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現頂淩空,兩手攏合丹入腹」的意境體現。
4 浩然正氣從上丹田穿經中丹田,下丹田落至兩腳大趾旁入地。與此同時,浩然正氣縷縷不斷地向身中返升,身體漸感充盈,舒適。要將內氣貫通的充實感受意識地存留在體內和心中。此為「浩然正氣留正中」的所在。
練氣與養生:文中所講的正氣,內氣,前人稱之為真氣,元氣。至今科學尚未證明這種蘊藏在人體內的內氣之實質。
在探索練氣方法之奧秘時,不要片面的追求內氣充足,亦不要用意識調控陰陽之氣的增減,以免步入歧途。功中所練之氣是自然平衡的,靠人的思維是捕捉不到的。日久功深後,人們才會領略到內氣在內功理法的運用上所具有的超長的威力。
在養生方面,以氣潤身可令周身血脈暢通無滯,從而促使血液循環正常,無微不至地滋養周身。
        第三節  練意功法
意在行拳當中担當著「令行禁止」的重要角色。故而前人有「凡此皆是意」和「重意不重形」之説。而拳論中「有意卻無意,無意卻有意」的精辟見解,又辨證的闡明了行拳用意不可偏重的要領。
准確恰當地把握用意的槼矩和尺度來盤拳和行功,就能打破和超越以形體動作為主的常槼之籬笆而拓展出一片優游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功勝境來 。
行練意之功的要點在於以意引領內氣來催動姿勢,但又不可用意而令人神情發呆,動作發癡。意氣應在恬淡無求中徐徐運行,心境自然趨於平和,安然。
意的策源地在於內心,發自胸部的十字中心處(既中丹田)。行練意之功,是有意識地將意與形分為一陰一陽,而又使之相合於一環之中進行交替更迭的轉換與銜接。在如此簡單的動作中,便於體會意領著形走(既「意在先」)的動作順序,運行方法以及由此而衍生的
意趣和韻味。而一旦意與形的先後順序倒置(既形動在先)時,意的作用和功效立即由顯轉晦,學者應引以為戒。
   ( 一)練意歌訣
   身空背融內氣生,雙手意沿山字行。
   山字兩邊領手出,中間一豎合身中。
   循環不止陰陽轉,開合相寓意分明。
  (二)修練方法
1 當行練氣功法至終止時,雙手按落在跨旁,隨即心中「一定」心中,身中無一物掛累,渾然不覺,背部融融氣感油然而生,並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貼向背後,其狀似廟中供奉的佛像背部光環攏照全身,並由此孕育出陰陽轉換的契機。繼而內氣升騰,促使兩手由胯前棚向兩肩前。此為「身空背融內氣生」 的著落處。
2 以意領肩前之氣向兩肩之中心匯集,透達背後再轉向兩側分流,再環繞於兩肩前合為一處.意氣的流動猶如沿横置的山字潛轉回旋,唯山字横在背後呈圓弧形狀.兩手依著一起的走向,先內旋合向胸前,在沿肩向前環繞至肩前.此為「雙手意沿山字行」的著落處。
3 當雙手旋至肩前之際,意又領內氣集向兩肩中心並由此透達背後,轉沿雙肩兩側向前旋轉;兩手跟隨意氣的流動而外旋合至胸前。此為「山字兩邊領手出,中間一豎合身中」的體現。

要點:意氣領先,引領兩手圍繞身體圓轉運行,如同反複描摹一個山字,要切實體現意氣在肩前匯合之際,既是雙手在胸前即將向兩側分開之時;而雙手在肩前欲合時,既是意氣在背後欲分之際。由此而小見大,解悟「陰陽互為其根」之奧妙。此為「循環不止陰陽轉,開合相寓意分明」之所在。
4 以意領兩手內旋,隨浩然正氣下降而落於兩胯旁。
  心中「一定」,以意領胯前內氣向兩胯中心匯集並透達胯後,複沿胯兩側環繞至胯前合為一處,意氣的流動猶如沿著横置的山字回旋運行;兩手依著意氣的走向沿胯兩側向後,向外環繞。
5 意領內氣向兩胯中心匯集並透達胯後,再沿胯兩側向前環繞;兩手又隨著意氣的走向攏向兩胯前。
6 浩然正氣上升,以意領兩手外旋,內氣促使雙手棚向腹前。
7 心中「一定」以「意」領腰前的內氣向腰部中心匯集,再透向腰後,轉而分沿腰兩側環繞至腰前,意氣的流動猶如沿山字回旋運行;兩手內旋,依著一起的走向,由腹前向腰兩側環繞。
8 意領內氣集向腰部中心,再透達腰後。兩手依意氣的走向攏於腰前。
    收功
    1 內氣下沉,意想鐘鎚落至兩小腿間,兩手內旋,落於兩胯前方。
    2 意想兩手下伸,將懸垂在兩小腿間的鐘垂撈起,托至胸中十字中心處,內氣隨之升騰,促使兩手外旋向胯前攏合,掌心向上。頸錐後側猶如降下的百葉窗般逐層垂落,此意貼背下行至兩踝中間,意想身中垂直錢存留在身中與兩腿間;兩手隨之外旋落向兩胯旁。收功之後,周身有啓示圓滿,舒適愜意之感。
    練意與養生:通過研習練意之功,就會明白太極拳藝的融通並非靠大腦強記,而要以「心知」來求打內功的自如運行。故練拳十分講究「運用於心」和「發於中」。
    心靜往往求之而不得,若掌握了胸中十字的運用方法,就容易做到心靜,心靜之後才能真正領會心平氣和的意境,進而求達陰陽平衡。
    在養生方面,一起優游自在地依圓旋繞,可引周身進入恬淡虛無之意境。意之運用在心,其收益亦在心。心性可於淡泊甯靜的行動中得以靜養。並且在收功後的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全身還會持續不斷地右內而外地透發陣陣快意,令人身心舒暢,遂收怡神養性之效。
    行功釋疑:太極心法內涵深邃,意韻深長。行功時的真情實境難以用筆墨形容。尤其至功深之後,其境界更難以演示和描述。但此功即不神秘玄虛,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循著靜思凝神,純任自然,徐徐運行,意在形先的途徑探索,揣磨,不斷積累,日益深入,就會品位到蘊藏於功法的奧妙與功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