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星期日

介紹文化進化論 (6)( 以琴喻道)

世上最高深的文化是在遠古,其因由是文化掌管在高階層次人仕身上,書冩內容極其有限。由宮庭高階流落到民間,不見了部份內容。  民間只能用自己思維去推測笫一手資料的原意,期間必有錯漏,學問便由錯漏中開支散葉,正如古琴本來只有五弦,後変七弦,七弦又演変出很多手法與演繹方法,琴的本來真相,便被覆蓋了。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武王伐紂添加一弦,文王又增加一弦,為七弦。 作琴的構思本來自伏羲,他的思維不用説也是來自五行八卦理論。 意念上逹黃帝,一聲下命,琴因理念而生,這是琴的初源。 而其餘兩弦只不過是點綴衍生出來之物。

伏羲琴外形有頭有身驅,而內涵有:琴頭=額池,等於人的顱腔;“舌穴,相當於人的喉腔;天柱:相當於人的心臟;納音在琴中間形如一條長木;足池形態似腰;韻沼, 相當於人的丹田。 拷打朩頭,不能發揮出內涵,所以加上五行,亦即五弦:宮、商、角、徵、羽。琴身有長度,所有弦定在同一高低位並排,因而得出十二律: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現今用一至十二徽代入,其實還有一徽是為十三徽=太呂。((黃鐘C、大呂#C、太簇D、夾鐘#D、姑洗E、中呂F、蕤賓#F、林鐘G、夷則#G、南呂A、無射bB、應鐘B),內容抄自網上,老夫是五音不全的人)。

上段說琴有人身,它能否與音階演繹在人體,五行及地支之數目十二如何配合呢? 看下圖,由圓変直,便可得出頭頚脊的音階頻率及地支相應位元罝。


多年前流行至今的什麼水晶, 木頭, 石頭等, 可改善人身健康是否有效? 資深的歌唱家們懂得用丹田氣,可震音在頭,胸,丹産生共鳴,他們的身體會因此而得益嗎? 看看羅文,梅艷芳等人,還在嗎? 這証明理論與事實不符。 琴要有堅硬不會彎曲木頭 , 人體隨著年歲增長, 骨頭退化, 增生, 音調已改了。彈琴有散音, 泛音, 按音産生共鳴, 人體因骨頭問題與血脈常處在按音情況下, 按者管脈結所做成, 音調又走了音。 所以莫浪費金錢在這些不能實現效果的廣告商品。

至於五行是一個很隱秘的能量, 要借幫媒體才顯出能量。 眾人只知五行相克相克,知識只屬低階。 其實它是個立體及含有上中下前後順逆旋的動能, 五行亦分顯隱, 不可單獨而行。 五行可在天干地支, 八卦理論中繪出二維或三維圖形, 而在変化或在隠藏的一面, 便要依賴高級運算與繪圖才知其細微之處。在琴中而言,五弦只不過是五行的媒體, 它是琴中最難明的部份。

地支數有十二, 由六陰六陽而生, 毎一陰陽各有其五行, 在陽不能無陰, 陰不離陽下, 十二便変成六対組合, 又可互調, 産生不同変化。 五行是立體共有五角, 在平面二維圖下只現陽面三個角, 而陰面便藏在後。所以在一陰一陽配合平面圖只顯六角, 而不是十個角, 但在音域而言是有不同音調産生,而沒有隱藏音訊。  這麼高超的學問 ,文武二王在琴中添加兩弦,可會像科學家特拉斯在腦中隨意創造圖形設計嗎?  文武弦只是增加遊戲色彩而矣。
不是老夫言誇有這説法,文武二王対創造琴之原意及內涵,跟本上在不知琴的含意下去添加二弦,只是用來增加音域。傳説中的故事, 文王在被拘禁時,其子在琴上加多一弦,後因悼念過世兒子再增一弦,所以稱之為文武弦。周文王精於八卦,有能力延伸八卦到六十四卦,理應一聽其子演奏的六弦古琴,便立刻潻加,為何要等呢? 增加音域,不是基於五行而産生呢!!!

由琴形態及三種音:散,泛與按,可以窺看到創琴本意非娛樂。三種音,散只用右手撥動琴弦產生的聲音,也叫做空弦音;按是左手指軽按在弦上,然後右手撥動琴弦產生的音; 泛是左手指按中加點力但不按到面板上,右手彈相應琴弦。其真正內涵是暗喻修身之法:散者不應物,意也;按者應物,但軽觸,身意也;泛者意帶物,比例大細。 這樣解釋便対應人形琴與五行,地支八卦論了。


跟據上述的分析,伏羲才是創道人 - 以琴喻道,非老子創道。 其理論是: 要得到道的先決條件是道材,平庸之材不能彫琢成好琴, 有缘= 有元。好的木材也要調教改造,所以世上要有百楽才有千里馬,好好的材料在平庸之師手上也変成爛木。 而修的過程有三, 應鐘是為十二律首階之畢,三音之首,散也,意也。 進階者高十二律音階,泛也,半意半應物。再高一層次是為按,再高十二律也。 不讀古學的人説佛高於道,佛是棄肉體而重意而矣,如上所説伏羲學理已定高低,哈哈。

而琴的內涵也深入解釋了埃及法老王生前為何及如何要預備新生命。再対比華夏古琴與兩款埃及及非洲似人像的楽器是有進化了。


老夫雖是五音不全人,爛船也有幾分釘,最低限度也有個音羽。 時下教人升天的,五音全無,陰陽不分,可謂陰羽未長,唯有吹五行之水。 吹水的一羣,總比以道逆道,借道而行沾黏連除(財色兼收)的人好。

臺上一分鈡, 台下十年功
不明文化源頭,不會有真正進化

意帶物, 物輕一厘智廣一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