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鐵線拳—出后一丁

比書本還詳盡, 值得收藏。

內容來自:https://game.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15044745&extra=&page=1


林广荣——铁线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1KVdyMADuE

洪家 铁线拳 林祖首徒潘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V2wrHRbFs

第一段拳頭,由敬禮開拳至大仙拱手。此段看似是普通拳頭,但原來據朱師父說,是鐵線拳之秘。因為原來第二式二虎潛踪,不僅是站著,是頭戴千斤勢。如何頭戴千斤勢?拳譜無說明。但朱師父有講過,是腳開闊與肩寬,所謂肩井對湧泉,即是肩井穴對腳底湧泉穴成一直線,收肛,沉肩、收肚、膝作小曲、注力於腳掌、雙手拳貼命門,舌頂上咢,咬牙,丹田呼吸,全身輕微收緊,作三呼吸意守丹田。原來這是少林站樁之法,一站可以半小時,未學鐵線其他手法,先站樁半年。

朱愚齋師父提過,練鐵線拳,必定要發聲催力。他解釋說,因為一般人用力與氣不相配,所以有力的人不一定好氣,好氣的人不一定有力。是因為氣與力不相配。鐵線拳其中的要領是以聲催氣,以氣催力,以至氣力相催,有氣則有力。由此觀之,練鐵線拳以練氣為主導,運聲催氣,運氣催力,氣力互補,才能發出勁度。練鐵線拳的發聲方法,拳譜所載可算詳盡,但發聲最忌是從喉部發出,練到聲嘶力竭,反而成弊。發聲必發自丹田,以丹田氣催出。有口發聲,如「渣」聲,亦有鼻發聲,如「唔」。但都是先運氣於丹田,配合手法,發聲的時刻與手法相配合,才能做到以聲催氣,以氣催力的效果。所以不能忽視此要領,否則很易內傷。
發聲又有長短之分,有長「唏」有短「唏」,是乎出力的方向與手法配合,絲毫不是偶然隨意的。而又有一喝以聲震乾坤,又有沉洪以定江山,沒有人解說只靠拳譜就很難得到這種心法。

回憶當年依朱師父所教而練,與現在憑記憶再練,都有同一個效果,就是於第一段練完,即是大仙拱手之後,稍作調息,自然有一度熱氣從丹田湧上,面上即覺生熱。我看老表一練,發聲催氣,面上即紅。他說我也是如此,這度氣一湧而上,必須於大仙拱手之後稍作調息,才可開二字拑羊馬作下段出手。不好連續不停,要給時間讓氣運行全身。而此時雙手握拳向後收,保持促力,但不如二虎潛踪般貼著命門。同時又要保持收肛,咬牙沉肩等等,以令內氣依經脈而行。

老僧挑擔發出「吃」聲,驚鴻斂翼亦是發出「吃」聲,原來此「吃」不同彼「吃」。
老僧挑擔的「吃」是大喝一聲長「吃」。是將丹田的能量一分手肘向兩邊撞出,將丹田能量一次過放盡,所以是大喝一聲,聲震屋瓦地「吃」。
但驚鴻斂翼是沉橋。其實此驚鴻斂翼與尾段的驚鴻斂翼不同,沉橋是為束力,即是將丹田氣往下一壓,指掌向下押貼在盤骨而注力於腕指,大拇指掘曲,掌翹起,由是為下一式左右寸橋作準備,所以是短「吃」,而且聲與氣都不放盡,有點像悶著發聲的樣子,而丹田壓力增加,含胸。
鐵線拳練指掌勁力並不用插沙插硬物的方法,而是以丹田力注於指掌,故下一式左右寸橋兩掌向左右一標,將丹田所束能量一下標出,大喝一聲「喺」,標出之後順氣寬胸者即是得其法。

我與老表都算老懵懂,因為單是拳頭,我們因記憶稍異而辯論了幾日。他說朱老教落老僧挑擔至左右寸橋三式是先慢練,到功力稍深才快練。我卻記得是相反,先快練,後慢練。想起來似乎是他比較有理。當年朱老諄諄教誨,可惜當時年輕,較為輕率,好在老表有碌屎記下大部份。不過這一 part 真是羅生門。希望有識之士為我們排解。
還有的是老僧挑擔的打法,我是雙踭向兩邊撞出,老表是將前臂抽高小小,一分再向下鑿,不過我認兩者分別不大,主要是以聲催氣要練得準確。

跟著三度珠橋是洪拳標記,只需沉肩落膊,慢慢將珠橋推出又慢慢收,發聲是以丹田氣跟隨著推收慢慢逼出聲音「嘻」,是長而沉洪的發聲。這三聲「嘻」都有小小振音的效果,所以練完至大仙拱手,面色一定帶紅,有點像「谷」到行,所以必須慢慢練,以其真氣不亂。

大仙拱手之後,稍息,讓丹田氣湧上而運行全身,如果初練時不覺得有氣湧上,是拳頭運氣方面未得要領,只要用心慢慢再練,切忌急燥,因為這是自動氣功拳,即是不以意帶氣,而讓體內之氣自動運行,一不小心,氣就會亂,而硬練就會內傷,切記。

第二段十字手分下中上,下十字掩護丹田,有小小竅門,雙手從後面抽上來先交加雙拳放在肚臍以上胃部左右位置,拳心向上,微用力,先吸一口氣(用鼻,不用太大啖)壓下丹田,但不能太大力以免受傷,所以要做得慢,當壓下丹田時雙拳也慢慢向下擰動,以至拳心向著自己,同時以鼻發出一聲長「唔」,要沉實,但不用大聲。發聲速度要配合擰動的速度,長度也是要配合,才做到以聲催氣以氣催力。此時應該是含胸拔背。有時因為內氣摧動,所以擰動拳頭時,腰身會微微左右擺動,刻意去擺動的不是氣動。
再吸氣後「荷」一聲,交加手抽上胸前,再「yard」一聲向上而成兩手遮天。至此已經不是拳頭,而是半掌半爪。
拳譜將這三式註得很清楚,外手壓入內手。但拳譜沒有註明此三式的二字拑羊馬坐到最低,以至丹田與腰胯為全身力量中心點,此三式都是以丹田內力推動,手部反而不需用盡全力,只要扣緊就可以了,此是十字手三式的秘訣。

秦琼獻鐧—拳譜只註釋手肘由上向下沉,但原來手肘下沉時,腰、背、頸都要向上伸,與雙肘做成拉扯之力。所以肩與頸筋會做成拉筋的效果。我記得數年前重練之時初做此式時會發出輕微「力勒」一聲,即是頸椎筋骨之間被拉松了,之後有暢快感。此式發聲長「嘻」,不用大聲不用力,只將丹田所聚之氣放出,手肘下墜成千斤墜功夫。很多人練時注重手法而忽略腰背功夫,其實此式要求雙足以千斤之力抓緊地下,以配合腰背上伸,雙肘下墜,練就千斤墜功夫。

餓鷹撲食—此式不用發聲。之前我對此式不置可否,只當是瑜伽運動,但參考過 atopcat 兄的說明,感覺真是天下之大,無有不是我師,練到老學到老!原來此式在技擊上有很多變化。

逼橋—由前式低庄四平大馬轉回二字拑羊馬,只需慢慢起身轉馬,不用急,配合雙手由下向上逼,拉開肩胛骨用力,配合丹田運氣長「危」一聲,不用大聲但需用丹田氣逼出。此式腰馬由四平轉二字,必需穩定蹈實,所以不用快,將腰身慢慢聳起即是。

定金橋—純是練指掌之功力,「荷」聲沉洪有力,由丹田運氣慢慢將掌推出至極限,注意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所以至極限時手肘仍然微曲不會伸直,力量仍然約束。至極限時將雙掌定住,不要立即收回。此定金橋其實可以是一個樁,因為定的時間可長達數分鐘,一面運氣,一面微微肘下用力壓向雙掌。每一次吸氣都壓下丹田,由丹田運轉而呼,呼的時候就壓(un)向雙掌發出「荷」聲,蓋這一「un」之力是出自丹田而非手力。所以以往的武林高手一掌拍出一 「un」敵人會內傷,是因為這一「un」之力來自丹田,其爆發的陰力非同小可。
洪佛派祖師白毛照師公,據說一拍一「un」之力可將人的胸骨「un」斷,注意是「un」斷,不是拍斷。

以上是老表與鄙人研究所得,蓋朱老從不以技擊論,只是教過定金橋可以定住練丹田氣,可練數分鐘。

虎嘯龍吟—這一式可說是全套鐵線拳精華所在。
由二字馬轉四平,可以慢慢轉不用急,一坐之後不動,雙拳傍腰,先調整丹田呼吸,將呼吸放慢,上身放鬆,每次吸氣都以輕輕之力壓下丹田,此點十分重要,如果過度用力去壓度氣,日久會內傷,所以是輕微用力,即如說用意不用力。調息三數次之後拋掙向前,以丹田氣振動雙掌令之搖擺,發出(yiiiiyeh)聲,不用大聲,但要從丹田出,聲音稍高頻率,所以拳譜說「yeh」聲是未寫出真正高頻聲音。當年朱老示範時,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如針刺入耳,尖銳非常。這是由丹田而出的效果,不是以喉嚨聲帶提高聲頻,而是由丹田運氣而振動聲帶,所以聲音帶振音效果,而不會傷喉嚨。
練鐵線拳能否練到下下都由丹田能量爆發而出,就是靠這式虎嘯龍吟。蓋初練鐵線拳,是以腕掌之力搖擺雙掌,這只是形態,並非內功。由丹田而出的力才是內功。而丹田的力量如何可貫注於指掌,這只有依方法而練才可成功,由丹田力震發而出貫於指掌拳掌,是鐵線拳運動的要旨。

雙寸橋—這式雙寸橋與之前幾式有點不同,之前由十字手開始至虎嘯龍吟都是運功作用,尤其是上一式虎嘯龍吟,至此丹田氣的運動漸入自然之境,而暫不需要專注,所以此式可催快一兩拍節奏。由龍吟虎嘯之後聳身而成四平八分馬,雙掌一拍一標。這一拍一標要快要勁。而發聲「危」,此「危」要沉大之聲放出,但因為「危」音本身並非外放長音,所以這個「危」字本身就有節制效果,只要一喝「危」但不會放盡。此即是鐵線拳發聲之妙,每一發聲都有其道理。為什這個寸橋是「危」而拳頭左右寸橋是「喺」?因為拳頭是先令氣順,所以老僧挑擔要放,驚鴻斂翼要收,左右寸橋則放盡,跟著三度珠橋才慢調。此即是拳頭先令丹田氣一收一放之間鼓動,是開式的節奏。練到這裡,虎嘯龍吟將丹田氣貫於指掌,故此亦要雙寸橋放出,但並不放盡,然後下兩式再反覆練習收放,此即是鐵線編排的道理,而練習者知道這些道理才能事半功倍。

以上又是老表與鄙人的意見,蓋朱老只說這式要快但不放盡,下兩式則反覆練習運氣云云。

制橋之制—由四平八分馬轉回二字拑羊馬,一面轉雙手一面收回約於面頰兩邊,轉的時候慢慢吸氣,而壓下丹田,這些動作都是輕微而緩慢互相配合。轉定之後慢慢將兩掌收拳作捋鬚勢從兩頰一路捋下去,到上腹部左右成拳開始發聲「危」。此「危」要由輕至重,配合收拳下押之內勁,輕咬牙拉長聲音,由小聲至大聲,但不放出,「危」字亦無可能放,下押之拳要慢,能有多慢就多慢,加強含胸拔背的內力,此式制橋不僅是擋開由中下方而來的攻擊,而是要令氣貫全身,成硬氣功鐵布衫的內勁。所以發聲「危」是內收的勁,發聲是呼氣,但呼氣的控制是來自「危」字的內收功夫,以至丹田力收到最緊而氣貫於腰背,全身上下充實谷行,發聲盡時全身會有輕微震動,練成功時就算用棍打身體任何地方都頂得住。此即是制橋之制,但練習此式時必須慢練,而且要順著自己身體狀況,不能搏命谷,雙拳押到下腹兩邊左右就定住,不放氣,微呼吸,然後定住十秒二十秒左右再轉下式。

對於制橋與虎嘯龍吟,其實朱老解說比較多,不過現在記憶所及則一半都無,只記得他說:「比心機練啦,人地鐵布衫都係咁練反嚟,記住係丹田,唔係手力!」
還有就是原來拳譜第六十七式十字手本來是制橋,第六十八式才是十字手,,拳譜既印漏又印錯,蓋十字手的圖像錯印虎嘯龍吟,當時朱老為我們更正。現在新版有無更正就不知道了。
更加還有下幾段都有制橋,是單制橋,其練法與雙制又唔同,鐵線拳真是利害。

第二十式分金槌—制橋之後將拳收到胸前成十字手,向兩旁劈出。發聲「唔」,此「唔」有咁大聲得咁大聲,將束聚在丹田的能量一下全放出來,此所以分金槌有分金斷鐵之力,係丹田,唔係手力!
此分金槌是向兩旁劈出,打人胸腩,洪佛單手打出為鞭槌。當時朱老不以技擊論就話係練丹田力,唔係用來打人。
之後幾段都有分金槌,但第三四段的分金槌是掛打,不是劈打,打的方向與力的運用都不同,鐵線拳譜亦有註明,其實是兩種打法都要練。

跟住以下一段由二虎潛踪開始,此二虎潛踪非常重要,因為剛才發盡丹田內勁劈出分金槌,一定要重新調整內氣呼吸,否則會氣亂。其實也很簡單,任何運動大力急促做完一個動作之後都要回一回氣。不過二虎潛踪要注意如第二式一樣,站樁的要求,但一定不要上氣唔接下氣咁呼吸。因為初練鐵線不習慣丹田呼吸,一到上一式運動量大身體就會自動轉回胸肺式呼吸,這樣就必須讓身體自動調節,不要因為要丹田呼吸而頂住不用胸肺呼吸。因為初練時丹田呼吸未習慣一定要讓身體自動調節,到胸肺呼吸都順了才慢慢轉回丹田呼吸,此為之換氣。如果真的覺得辛苦,就應該放鬆行行企企休息一下,不要過急求進。有時用心機練一二段好過求求其其練晒全套,鐵線每一式一下都有呼吸發聲用力運氣等等講究,欲速一定不達而且有內傷之險。還有就是練完一段又好練完全套也好,不要因為疲倦就坐下來,而是行行企企調整一下呼吸,所謂調整就是令呼吸自然暢順就可,如果發覺呼吸一直不能自動回復暢順自然就多數是練的過程出問題,就要向師父求教不要死練下去。

先說說第二十七式內膀之二。鄙人發覺放上 youtube 的鐵線表演幾乎全部都沒有這一式或者是略為改動,這原是各師各法沒有一定標准,隨緣可以了。不過這一式的練習是第二段的爆發點,而林譜只是略略帶過,所以略為介紹。這一段由扇面子午開始,到第二十六式柔橋內膀,都是內蓄丹田之氣,除了開弓射鵰都是發「唔」聲,這幾聲「唔」都是沉洪內斂的「唔」與分金的「唔」有大分別。而開弓射鵰的「危」亦是先放後收不放盡的「危」。所以這幾式是將丹田氣壓住運轉的手法,力量也就是約束而不放的。但來到第二十七式內膀之二就要將能量由丹田爆發出去,大喝一聲「Die」兩掙同時向左右撞出。此式如以技擊論直可將身邊撲上來的敵人撞倒,什至是震倒。爆炸力非同小可,是由於之前幾式內蓄的丹田勁,而第二十六式柔橋內膀之後是要轉方向撞掙。林譜寫云「右指掌與左拳向內反」,其實這是轉身之時將含胸拔背壓到盡雙手內反壓在胸前,坐低馬步轉身一彈為弓步,一彈之力加上背部如龜背般同時爆發出,將丹田氣逼到由腰背貫於雙臂彈出。練鐵線就是練這一收一放的能量,運氣於丹田,爆發力大於手力十倍以上,所以鐵線能將一斤力練至九斤,必不是練手力,否則舉啞鈴玩健身氣力都會增加,而朱老鐵線反而不主張帶鐵環練,其理在此也。

跟著那一式訂橋是「荷」一聲長放,單是看發聲都已知如何運氣,因為之前一式爆,此一式就是調順,「荷」之後一吸將氣微微壓下,再運。

到第二十九式柔橋一運,第三十式遮頭,一撥同時一拋拳喝聲「yeh-yaaaa」也是放。如此一收一放鼓動丹田氣。

此後幾式,托掌、定金、寸橋、制橋、分金都是以丹田氣一路打出,看來全是練手法打人,因為是練一邊手也。朱老當然話唔係啦。最後那一式分金只要順勢劈出,而不需像前一段般爆出,但其勁力都是出自丹田。

也可以看出這一段前半段運氣,後半段用氣,編排是有邏輯的。

跟著探討一下第四段幾式連續招式。即是林譜第四十七式夾木槌至第五十一式內膀柔橋。在看到 atopcat 兄的說之前,我們對這幾式都沒有什麼理解,朱老只是說這都是運氣手法,但現在看來這完完全全是洪家短橋打法,是十分實用的技擊。現在寫出來讓各方師父參考一下,但都是我們的主觀見解,不一定準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夾木槌是拆解十字手被壓的方法,這裡不再嘮叨了,但提壺敬酒則有說一說的價值。我在 youtube 網上所見這一式大多演練為鐵門閂,但我們卻認為各師各法,可能有另一個打法。鐵門閂的特點是從下而上撞擊對方下腹與胸口的打法,虎鶴的鐵門閂上一式就是轉身撇竹,此式半跪於地上,所以跟著的鐵門閂就要攤腰上弓箭步,雙拳向上撞上。但鐵線的提壺敬酒是從上式夾木槌原身轉馬過來,並不是從下而上的打法,所以我們比較上接受內地出版的拳譜(梁達注)的說法,是冚抽手。當年朱老的說法是一手提至耳邊,另一手向下押,慢慢運丹田氣。冚抽手在洪拳打法中絕無僅有,由夾木槌轉過來很合理,因為夾木槌一手下押一手平拳出向下(大概是對方心窩位置)撞出,由於是短橋埋身打法,所以對手多數未能側身去避而應該以搭手將夾木槌下按,如此,夾木之手應該就反手一押將搭手反押而另一手向對方下腭以提手撞之而成提壺敬酒之冚抽手。林譜亦註明上提之手是提至耳間,,如果是鐵門閂則不會有提至耳間這個註明,鐵門閂是由下向上前方撞上的。所以夾木槌一出跟住應該是進小小馬一逼雙手一冚一提喝一聲短「訶」。

跟著的第四十九式橫割手,這個手法與林譜第二十四、五式外膀手相似但不同。橫割手是從冚抽手而變,冚抽手的提手在一提之後變拳為掌向下一押然後以暗勁撥開,將手運成白虎爪一路拖離身邊,練時需用暗勁慢練這拖帶之力,而另一手由冚手反向上前方撞出,這即是空手道的裡拳打,是半掛而出的打法。空手道套拳中很多用這種打法,最有代表性的是「久留頓破」一手以掌向下拍開來手,同時另手以裡拳打撞出,但一出即收,是很快的手法。而鐵線這一式橫割手,就慢練這種暗勁拖帶之力。兩手去盡之後就收回而成第五十式的內膀手。

第五十式的內膀手與兩段之前的內膀完全不同。這個內膀是將橫割手收回而成一橫掙一直掙之勢,這一橫一直掙又是洪拳埋身短打的實用招數,將兩掙收定之後就猛一轉身,以重鼻音「唔」一聲由子午轉為高四平,一轉之下橫掙一批九十度而成向前之勢,直掙則一轉之時向後撞出,如是兩掙一前批一後撞,身體略向前傾,靠腰身轉馬之勢而出,不用說其殺傷力如何,單是這一轉馬已經足以將任何近身的敵人撞開。可以見得由夾木槌開始,一路是埋身短打的招數,正如一些武俠小說云:「左提右押,上抽下冚,前批後撞」。當年朱老只教慢慢以丹田力注於兩肘間,再轉馬,並不批撞。

說起雙拋掙,林譜第十七式與第四十一式都是虎嘯龍吟,但並不是兩式都雙拋掙。第十七式是雙拋掙,第四十一式是先將雙手分開,再以雙掌放於肩上擺動。兩式都是鼓動丹田氣發「yiiiyeh」聲,不過運氣過程有小小不同,第十七式之前全部都是運氣練習,到第三段即第三十七式雙遮頭一路下去丹田氣已經進入運用階段,所以到第四十一式一坐四平馬,丹田氣就即時振出,雙掌慢慢放到肩上時,應該是變為紅色,因為氣到。在第十七式時就會靠拋掙助氣。練習鐵線練到丹田氣運轉自如,收發隨意,才算是初階成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