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

武禹襄太极拳论

《十三勢行功要解》

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註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腰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太極拳解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

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尤靜,視靜尤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黏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復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能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岳,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動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黏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極拳論要解

解先在心,後在身, 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背,要靜,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知貓行,運勁如抽絲,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 彼不動,己不動; 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十三勢說略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 承, 轉, 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

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凸凹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 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 退後,乃得機得勢,有得機得勢處, 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既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四字密訣

敷:敷者,運氣於已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 》

掤(上平聲) 業(入聲) 噫(上聲) 咳(入聲) 呼(上聲 ) 吭、 呵、 哈


身法八要
含胸,拔背;
裹襠,護肫;
提頂,吊襠;
鬆肩,沉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