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星期一

介紹一見紅(府內派打法)

有人説過,學太極不學推手等於沒有學太極,是楊家後人説的,還是由誤導學而來? 一個廣平府人跑到旗人社羣去揾兩餐, 一定被排擠, 所以不可能靠你推我讓的推手可立足, 拳頭的力水才可使人信服, 為何不多人看到這重點呢?他能溶入異族羣體, 便是用孤寒法打到人貼服, 非太平興勢下的推手。
潻加(轉載)形意拳十二勁法

府內派最實用的不是甚麼套路, 而在散手中的出拳/掌/肘時用力方​​法。力者勁也, 勁者分內功勁與力學勁, 散手勁屬後者, 配合關節與肌肉, 兩者不可混淆。力勁打法有兩種: 擊打與擲拋, 所以又稱之為擊打勁或斷勁, 斷者停止也。擊打: 瞬間使對方局部受傷疼痛,而失去戰鬥力, 而擲拋勁, 是個警號給對手, 不會使其喪失戰鬥力。拳與招式是變化萬千, 應用在即隨當時境況而改変。如散手中柳穿魚(下有影片) - 左掌打在対手肩膊, 右肩送客。假若將柳穿魚変成柳抖魚 - 左掌打在肩膊, 右手用抖肘勁 , 対手便有排醫囉。

甚麼叫抖勁? 抖者彈抖也, 力水也, 發力快速,而且俱爆發力強,同時還內含反彈力。好多人見到抖勁兩字覚得好高深, 時下的老師們又作玄虛之解釋。其實老一輩的人, 以前常見人打棉被, 後生一輩應該也認識甚麼是藤鱔炆豬肉; 一打一抽。以上彈抖解釋全無言虛, 一說即明白, 用把間尺, 衣架或竹支打打自己條腿便知囉。剛試過的朋友, 巳知傷或痛在表面, 而不會入深。

要打出入心入肺拳/掌/肘, 便要將身體変成藤條一様, 拳/掌/肘到後身體會反彈。其法是: 發勁的身體重心前腳有七後有三, 借助後坐力將身體重心移回後腿。這打法比用腰馬來得利害, 表面是一片紫紅, 傷在深處。網上有聞: 戴魁拳師, 當年在歸化城傷“ 六十二” 李齡,既是用左手化開來勢的同時,右掌背就彈抖在李齡的右肋上,致使李齡內傷不治身亡。拳是搏擊之用, 要講善的朋友不要學拳喇, 因為拳與信仰是水溝油; 講武德的, 用肌肉去接別人拳。 (此法不可亂用,一命賠一命呵)
比對上段

拳肘的力水, 一見紅, 才是楊無敵使人信服的寶貝, 不是甚麼推手呢!   他面対羣挑戰或羣歐下, 利用暗力、明力、橫力、豎力、蹋力、撲力、絕力、裹力等招數快速定輸贏, 人人給他打到真痛, 不敢再挑釁。其孫, 楊少侯的打手五字訣: 薄, 順、短、脆、遠 是將上述力歸納與化繁為簡。時下的人, 將打手論変得複雜化, 又加插上半斤只有一錢的內功學入內, 當作生招牌, 作高擋商品。時致今天, 未有人能在輕觸而不推人下, 使出爆炸勁或彈抖勁呢! 那麼廣告宣傳的內功去了那呢?

力與內勁分別在何? 頭者, 身體各方配合, 而後者是體中內氣能量可傳導到対手體內。小孩子玩遊戲才有試勁聽勁等名稱, 一個內功深厚的, 氣勢已迫人, 一經接觸下, 可使: 氣已趨入對手體內, 鎖對手關節, 封對手薄弱進出氣路, 引進或抽空對手體內氣,使其感覚滿天星斗虛脫等。更高深的內功家, 便在對手體內玩遊戲, 如抖勁, 爆炸勁, 凌空勁等。

內功沙漠中, 周身都是沙石, 要發出能量大部份巳被沙石吸收了, 又如何産生體外太極球呢? 練與煉又分不清, 體中出現中西醫也解釋不到的奇難雜病也不用提。發舊病, 如虛火要脫牙, 生蛇, 舊患紅腫出血, 熱毒痕癢等, 一一因練內功而發, 都沒有內功師談及, 教者們半斤只有一錢學問, 還玩甚麼內功呢? 不如玩懷舊剛勁吧。

楊無敵將功夫劃分為十層次: 一至三層功夫, 走步化勁, 不硬碰, 懂得用剛勁, 是下層功夫。四至六層功夫:具有“ 寸勁, 近身打擊” ,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為中層功夫。七層功夫為立原地連消帶打, 即“ 點打法” 。八層以上是內氣導引法,不懂內功, 不煉到爐火純青, 功不可用。

時下的太極將楊露禪的功夫變成有姿勢冇實際, 去玩茶樓埋單推手, 用褲當上衣穿, 還是走走回頭路好, 一見紅。 太極不學一見红等於沒有學太極, 哈哈, 多看宋氏形意拳吧!!!

老夫原來還是個武痴, 不過只懂打爛仔拳, 肘滕日字衝拳的孤寒拳, 哈哈。

古楊氏太極是武打拳, 現今內功太極是小孩遊戲
武打加內功, 先看明王宗岳一文再説

柳穿魚

宋氏形意拳高全义先生演练的五行拳、进退连环拳和杂式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jPLYUxwc

轉載(): 形意拳十二勁法

形意拳勁法
形意拳勁法是指形意拳在實際運用中的暗勁、明勁、化勁、橫勁、豎勁、蹋勁、撲 勁、絕勁、裹勁、舒勁。這些勁道基本屬於內家的勁道。
暗勁:暗勁必須是在練習的第一步明勁功夫以後進行的第二步練法。

暗勁是指在內裡含藏勁力而不使手上有絲毫表現(指明勁),所以說“暗勁在肘”。暗勁乃是易筋之過程,謂之練筋入槽和伸筋拔力。暗勁在練法上,無論是在三體勢中,還是在劈拳出暗勁 的練習中,手上一定不能表現出勁力來,而是要接近於鬆軟狀態。然而手上看不到勁力 ,並不等於上肢鬆軟,相反在尺骨中所暗藏的勁力應該要遠遠超過手上的明勁。明勁是 築基壯體之道,暗勁是長筋騰膜之法,明勁主於攻打,暗勁主於克制,明勁主於剛,暗 勁主於柔。

明勁:明勁是顯形於外的勁,既是形意拳“由內著眼,從外著手”的一種功夫,也是築基壯體、易骨示增力和整髮合勁的鍛煉過程。
明勁在三體勢中的練法是主於合而剛,在五行拳中的練法是主於整而發。在明 戲的練習中,又有僵中之剛和柔中之剛兩種區別,僵剛與柔剛主要的區別部位在於上肢 和手。僵剛是初學形意拳者多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學者還未換過勁來,一時還不能拋開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無論是在站樁時還是在走架練勢中,五指都極力撐開,掌心勞宮穴的吸力過大過實,拇指根部的關節向外撐第的勁力極大,因而所體現出來的勁力,也就勁大力足、僵滯不活。因此要求學者在練習之中,要逐步將這種僵力 ,換為圓活靈巧之勁,

其具體方法主要有:
第一、鬆肩。肩關節是上肢中的根節,根節肩峰骨放鬆落下之後,才能使肩井穴得以開放,肩關節也才能得以開擴,使氣血流暢、加大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從而達到不僵不滯,轉動靈活的目的。
第二、肘尖要下垂。並使前臂中的尺橈二骨(主要是尺骨)蘊藏一定的內勁, 以使用權手上的勁力,逐步向肘部轉移。
第三、塌腕。要反勁氣、意識主要地註在神門穴上,使勁力內含並集中於掌根 的小田之後和高骨部位,以使手的勁力分清陰陽,劃清虛實。
第四、勞宮穴宜內含,其吸力不可過實過大。要使五指彎曲成弓形。自然地相 分伸出,此種練法既謂之換勁,也謂之“有心求柔,無意成剛”之功夫。它與“全力注 掌心”,並不矛盾,二者只是在運用上和練法上的要求不同而已。即練時宜柔,用時要 剛。練時要慢慢,用時要快要猛,練時手上之勁力要有陰陽虛實之分,用時則要陰陽相 合。
第五、拇指根部關節不可用力向外撐。
第六、拇指不可橫而平,而宜屈而伸,使用權虎口部位如月牙之半圓形。
總之,只要在練習中勤體會、細研究,就會有所進步。

化勁
1、明勁的運用特點是“硬打硬碰”;暗勁的運用特點是“圓活靈巧,夕卜柔內剛”;化勁的運用特點是“不及不離、不丟不頂,神靈體活,變化莫測” 。

2、化勁的功夫,是精、氣、神二者與形體高度統一的運用,它在運動中表現為“轉動無常無定勢,變化無形於勁氣”,全體在運動中無聲無息,靈敏圓活,連綿不斷,行如狸貓,身似蛟龍,手似蛇行,蜿蜓曲折,昀無所滯,氣似遊雲,動如翻浪,全在神氣,而不在勁力。

3、明勁之運用在於順,暗勁之運用主於橫,化勁之運用則主於從。明勁主剛,暗勁主柔 ,化勁主隨。故化勁有“以巧破千斤”之喻。對於以上三勁,練時必分,用時必合,練 好化勁不愁沾,練好暗勁不愁克,練好明勁不愁發。即謂之“沾實用力須展放” 。三勁不分則無意這所託,三勁不合則無整勁所發,練時總要將三勁互為變化,方能得以變以 合應心,剛柔應手。

橫勁:橫勁是一種全體擰轉的裹合這勁,是每一出拳伸掌、轉換進步都不可脫離的勁。橫勁的運用,是在每一動作中的,起手時有橫向聯合,入手時與有橫;身起時有橫,身落時還有橫;足進時有橫,足退時也有橫,總之,凡動則由橫所手,由橫所起,故橫為諸拳之母。

豎勁: 豎勁,又稱順勁。順勁的開成,從上肢來說,是從肩井穴、曲池穴致電神出鬼沒門穴三者相合為一,並向外發,即謂之豎勁;從身軀來說(包括頭部) ,上至百會,下至尾閭,縱向相拔,也謂之豎勁;從下肢來說,自胯至足底湧泉穴的相合之勁,也哀思之豎勁。楓勁主合,豎勁主開,橫向聯合勁主顧,豎勁主打。重橫而不重豎,多 偏於保守,缺乏進攻的能力;重豎而不重橫,多偏於盲目。所以必須是陰陽相合,剛柔 相濟,攻防兼備,橫豎並用。方為完美,正像拳經中云: “先打顧法後打人,遍身是法。

蹋勁: 踏勁指的是足在進步落地時,要以足前掌和湧泉為主向下直踏。踏勁在形意拳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勁節。在練習時,下踏要好像雞走路一樣,要有蹭勁、搓勁和向 下的鑽勁。若無踏勁則無“如踏毒物”之狠,若無鑽勁則無“入地三分”之穩,因此踏 勁在運用時,發布是運時輕屢,落時沉穩。踏時狠毒。

撲勁: 撲勁猶如狸貓撲鼠、猛虎撲羊,要體現出快速、疾毒衝撲的勁力來。撲勁在練習時,須是意領、氣催、頭攻、身進、前足踏、後足蹬、手要銳利、臂要力撐、腰要 挺拔,才能民出全體的前撲整勁。撲勁分單撲和雙手撲的運用,單手撲為劈拳(或稱撲 面掌),雙手撲為虎形。單手的撲勁和雙手的撲勁者是起於湧泉,發於尾閭,主宰於腰,上提於脊,透發於胸,由膊而膀,由膀而肘,由肘而手發出的。

絕勁 絕勁,稱為寸勁、抖勁、急剛勁、冷脆勁。在太極中稱為顫勁。絕勁是內家拳中取勝於人的重要勁節和技法,它所運行的距離最短,爆發的衝擊力最大,所以也 是最容易造成敵人傷殘的勁節。絕勁的特點是:果斷兇猛、剛脆爆突。故在《拳道集錄 》中云:“以柔用剛方為真急,以柔用急方為真剛” 。 “柔若繩之系,漢如冰之清”,猶如山崩地裂一般,爆發只在一瞬間。絕勁的主要來源在於龜尾之急劇轉抖和丹田之氣 的集聚吐發。當然也不能脫離三節合一、四梢齊起、五行倶閉、六合為一的重要要領。

總而言之,踏、撲、裹、舒、絕五勁,在形意拳中又稱為五絕。下肢踏勁要鑽,上肢裹 勁要合,全體撲勁要猛,經筋舒勁要拔,勁氣之絕要毒。踏要絕,撲要絕,裹要絕,舒 要絕,絕要絕,一絕才能無所不絕。拳經云:踏者如踏毒物也,撲者如貓虎之撲物也,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也,舒者舒展其力也,絕者抖絕也,一絕無所不絕也。此乃形意拳踏 、撲裹、舒、絕五字訣,謂之五毒,也謂之五惡。

裹勁 裹者合也,猶如包裹之不露。裹勁主要運用的是橫勁,它來源於全體中的擰轉相合之勁氣。裹勁在形意拳中,主要運用於顧法,因此裹要含、要合、要吞、要橫。同時,裹勁也運用於打,其打法主要偏重於擺勁等。因此在運用上是顧中有打,打中 有顧,先顧後打,遍身是法,練時宜分,用時宜合。裹勁的來源是:根基在步,主宰在 腰。轉換在膊,抖絕在臀,體現在臂盡在全身。所以不能單使用上肢中的勁力,而須要 全體內外合一,爆發出身勁。然後將爆發勁力集中在尺骨和肘部,方能使裹合勁力增大 增猛。

舒勁: 舒,即舒展、伸長。舒勁主要來源一個撐字,撐有伸筋拔力之功。要使用 權上肢中的經筋(韌帶)舒展伸長,才能增大和拔出勁力來。舒勁的特點是:彈、韌性 大,伸縮力強。能夠增大寸距離間的抖絕勁。舒勁的運用是在裹勁沾粘的前提下,由撐 而起,發於撲勁顫中,抖勁之前,故有伸長擊遠之能。

形意拳的十二勁法

武術的勁,是指通過人的肢體運動,即閃展騰拿、吞吐化洩、引進落空、側身調膀等運動 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最大特點是在意識的支配下,通過氣息的吐納和肌肉筋 骨舒展伸縮的有序變化而產生的。所謂“意識支配”,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內部呼吸和肌肉伸縮的控製而言。

演練形意拳特別強調內三合與外三合,要求意到、氣到、勁到,也就是意、氣、勁、形的高度統一。
拳譜中講:“心之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 ,充分說明了形意拳的最大特點。意、氣、勁、形的統一,既能使全身之內力凝聚為一個整勁,又能使這一整勁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身體的某一部位瞬間爆發出去,達到破堅擊銳的超常力量。本文主要是就形意拳法中,對這 種在意識指導下,瞬間爆發出來的勁力加以較系統的闡述,以期對形意拳愛好者起到一個參 考和輔導作用。

形意拳的勁,歸納起來有十二種勁力,這十二種勁力在技擊攻防的應用中各有側重,現 將這十二種勁力分別闡述如下。
一、 內勁
所謂內勁,是指通過形意樁功(三體式)套路的演練而獲得一種能隨意識轉換方向、變化大小與強弱的一種力,因為這種力的運轉特點是隱蔽於內而不顯於外, 故名“內勁”,例如同行們常講的“氣沉丹田”、“氣沖百合”、“邁步如生根”等等,都是指“內氣”而言。 “內勁” 的鍛煉,貴在以意識來引導動作,以呼吸來配合力的蓄發,從而提高駕馭全身肌肉張弛的機 能和以氣催力的能力。練習“內勁”的關鍵是由松靜入手,以靜練氣,以鬆練體,逐步將​​顯 露於外表的剛勁隱藏於內,從而達到外柔內剛、綿里藏針的境界。

二、 整勁
拳譜所云:“姿勢安合勁要整”,所謂“整勁”,是指整個人體所具備的勁力在瞬間匯聚為 一。 “整勁”大於人體某一個部位肌肉的收縮力, “整勁”用於進攻對手時,它可匯集於攻擊
著力部位,能極大地加強攻擊力;在防守時,整勁匯集於防守部位,能加大該防守部位的抗 擊力。 “整勁”貴在一個“整字”。整勁的培養和鍛煉,要求身體各個部位必須在高度集中的唯一意念的指導和支配下,遵循同一個技法的要求,一動無有不動地進行專一的配合,先全身放鬆,聚氣於丹田,再從丹田送達於四梢,根節催中節,中節催梢節,依次催送,節節靈通。這裡的關鍵是意念專一,意守丹田,循序漸進,久而久之,便可將全身各部的散勁聚合 成整,攻擊時可瞬間達於梢端。以左步炮拳為例,在蓄勁與發勁攻擊的過程中,先是細微呼氣,與此同時,在意識的指導下,由上而下放鬆肌肉,全身的關節隨著肌肉的放鬆而呈現出收縮蓄狀,全身力量均匯集於腿的下部,通過足作用於地面,這時地面就會產生一種方向相反、力量等同的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隨著雙腿的蹬地和伸展,經膝送達於胯和腰,再經腰送到兩膀,再由兩膀送到肘,肘再送達梢(拳或掌),與此同時,在雙腳蹬地時要配合短促的呼氣,使拳的攻擊動作與呼氣的過程同時完成。這樣左步炮拳所表現出來的力量,就不僅僅是單純右臂右拳的力量,而是右臂右拳的力量再加上整個身體所獲得的地面反作用力,即蹬地、展膝、轉胯、擰腰等一連貫動作所增添的力量,再加上短促呼氣所促成的快速力量,這樣,左步炮拳對對方攻擊所發出的力量就是 “整勁”。許多形意高手往往在較技中,一個劈拳就能將對手打出幾米開外,其奧妙就在於此。

三、 丹田勁
所謂“丹田勁”,是指借助丹田氣而配合蓄發的勁力。此勁以丹田為根,勁由丹田發,勁 歸丹田蓄,發勁時,由意念支配丹田之氣運行至四梢。此氣上行時,可形成肩催肘,肘催手;此氣下行時,可形成胯催膝,膝催足,使整個身體成重心下沉、勁往外發的狀態。蓄勁時,意氣由四梢歸丹田,其氣下行時,形成肩帶動肘,肘帶動手;其氣上行時,則是胯帶膝,膝帶足,使全身之氣都歸聚於丹田,成為蓄勁待發的狀態。記得形意散手名家孫德宜先生,每晚都要盤膝靜坐“五心朝天”一個小時,每天早上站三體式樁功,不少於半個小時,他丹田運氣時,小腹部位堅硬如鐵,一旦氣運四梢時,全身關節都可聽到輕微的響聲,這就是丹田聚氣、丹田發氣的具體事例。

四、 蓄勁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蓄勁”指積聚勁力,蓄而不發,一旦戰機出現,就會以所向無 敵、勢如破竹的氣勢一觸即發,制服對手。
蓄勁,類似於丹田勁,但又與丹田勁有著許多的不同。蓄勁的鍛煉方法是將馳散的意識收斂集中,將散向四梢的意氣收歸於丹田,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與吸氣配合,盡量放鬆全身各部的肌肉,整個身體的外形適度的屈曲(例如含胸、雞腿、沉肩、塌腰),使被收斂的意氣好似被壓緊的彈簧,有一鬆即彈之勢;放鬆的肌肉被屈曲的關節預先拉長, 身體四肢如弓胎,筋肌如拉滿的弓弦,有一觸即發之勢,這就是形意拳譜中所講的“全身備五弓,以腰為大弓” 和“雞腿、龍身、熊膀、猴相”意義之所在。

五、 發勁
所謂“發勁”,是指將人體內部積蓄的勁力,在攻擊對手時,找准戰機瞬間爆發出去,達 到攻擊目的的具體過程。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發勁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有意識的蓄勁為前奏,蓄而後發,這種發勁,要求意氣先回斂,匯聚成一點,再通過身體的某一部位迅速向攻擊目標發出。與 此同時,必須與呼氣相配合,收縮主攻部位的主動肌肉與協同肌肉,整個肢體的外形要適度 展開。另外一種發勁,是以任何一種形態為預備式, “一觸即發”。這一類的發勁,大多數運用於較技散手搏鬥的過程中,它是通過加快呼吸和收縮肌肉,在瞬間完成發勁。 “拳無拳,意
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是說形意功夫到了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的境界,這第二種發勁的方式就會隨時爆發出來。記得1965年,在太谷縣體委孫德宜先生與一位擒拿高手較技時,任憑對方使用什麼高招,但是總被孫德宜先生一一破解,只五、六分鐘的時間,孫德宜先生把他放倒六次,他起來拉著孫德宜先生的手,心悅誠服地說: “孫師傅,技藝超群,勝我十倍”,從此以後,兩位師傅成為至交,經常來往。

六、橫勁
橫勁是指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發出的橫向力量。橫勁的施發,必須以腰的擰轉來帶動上肢發力,同時與呼氣相配合。在實際散手較技中,多以這種橫勁來破壞對手的直勁和豎勁,也有以橫勁來斫擊對手頸項部位的。形意五行拳的橫拳,有里橫和外橫之分,無論裡橫外橫,都是主練橫勁。而人們往往練直勁多、橫勁少,這無疑是練功者的一大誤區。因為在散手較 技中,對手的攻擊和防守是千變萬化的,所以要求每一位練功者的技法必須全面系統,才能 適應散手技擊運動的需要。 1952年,北京京劇團的著名武生周雲樓先生,慕名前來太谷城內 小南街拜訪形意拳大師布學寬先生。當時布老已年近八旬,不宜再與人交手,時值孫德宜、張永義、車彩藻等弟子們在場,布老讓孫德宜與周雲樓先生切磋技藝,二人來到平坦寬闊的院庭,互相施禮之後,只見周雲樓先生一個順步右崩拳朝孫德宜先生的心口打來,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其勢咄咄逼人。孫德宜先生只用了一個右側身調膀,使對手的來拳落空,緊接著左手託其右肘,一個左步裡橫拳(俗稱反手割脖)一下打在周雲樓的頸項左側,迫使其橫倒在地,許久站立不起。就在當天上午,周雲樓正式拜布老為師,這一事例就是以橫破直的典 型事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