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説到立如平凖, 它又如何接駁到黏即是走呢? 這個便要考閣下理解能力, 對道, 佛學知識與繁體字認識有多深了, 哈哈。
自古以來文人說儒佛道是一家親, 那麼儒道來自華夏, 編寫時為何不是將自己學問排在頭位, 儒道佛或道儒佛呢? 哈哈, 禮也。其實很多華夏人對外來文化敬仰程度及渴求認識大於自己道文化, 但在實質上知識全是得到以鵝傳鵝的認識。不信者自己看看能否回答以下問題: 釋迦牟尼生前有沒有箸作, 有沒有規定要削髮, 有沒有戒疤, 有沒有三寶名稱? 輸入華夏佛經是誰箸作? 古今印度有多少方言? 釋氏年代有沒有觀音, 他是男或女? 阿闍梨是什麼等級?
答案是
釋氏沒有任何著作, 初期只有幾本經書是後人依靠回憶合併而成, 再到後來以釋氏名稱自創。
沒有削髮,
戒疤是在元朝之後才有,
三寶在釋氏年代是沒有, 是華夏自創, 初出來名稱叫做禾粟稻, 後被人改成佛法僧,
印度共有1652種方言, 現今流行48或52種
沒有觀音, 是男身
並不是有高度行人仕, 在老一輩而言, 只不過是普通人在家修行名稱, 無級別
上述帶出了幾個實況, 用創始人名義, 追隨者創出很多後來居上名稱及學理, 跟本上與原創人無關。至於經書有銷路自然有大量作家, 眾多取經人以真金白銀買回來經典, 只是一廂情願説是真品。千多種方言表達方式不同, 個個譯經人可會是言語天材家, 可翻譯出百份百準確! 説穿了古代很多佛經是土産, 何以見得? 禾粟稻三字是最好証明, 試試找人去印度問問他們禾粟稻是什麼, 它們含意又是什麼, 相信很難找到答案。佛教之興行, 搶去了道家人的飯碗, 他們將本身認識道教學問, 加上外來學名稱及色彩, 便成引入文化, 便是那麼簡單, 哈哈。
有人説佛的層次高過道, 真乎? 佛教著重在西方極樂, 修的是陰功, 而真正的道學是修陰陽, 單一之學何高有之呢! 朋友們, 身為華夏子孫, 下苦心多認識華夏文化, 將華夏祖先們的結晶發揚光大, 給予祖先賢們一點光彩, 莫與一般人見識, 外是好過內去踩自己文化。自己文化的白話唐詩三百首, 張三豐全集內容也看不懂, 會看通看透別人千多種方言的書藉, 幾両銀可以買到別人國寶, 區區少數目, 別人會盡心盡力教汝, 有這樣的思維, 還未見過世面呢!
回説禾粟稻三字在很多道教經典常出現過, 也可在道廟建築頂部看到, 它是道教的開丹術; 禾=穀子, 粟=稷, 稻=米; 重是形態學, 非黏性。管汝學那一中西門派, 不教禾粟稻三字內容, 別人只是重金不重術或教者本身也不懂, 用時侯未到來遮掩不懂的託詞 ! 莫説愛好引入文化人群, 連好道的人能解釋這三個土産字是超宗殊有鳳毛!
回看上篇述的三家相見, 題是結丹, 內容有 "翕" 字, 解作開合也, 有結必有開, 陰陽嘛。所以立如平準(結), 下一句是開, 黏即是走是順理成章。張三豐全集內有一粒黍米説, 面壁九年等, 一一與黍米有關
面壁九年
(張、鄧本無“九年”二字)
九年面壁養神體,默默昏昏如煉己。無束無拘得自由,隨緣隨分能知止。心同日月大輝光,我與乾坤為表裡。於破虛空不等閒,收來。六合一黍米。 (能.一作“安”)
假若閣下看王宗岳的版本是簡體, 用字是粘, 便失去了些少原意, 而很難看到黏即是走, 走即是黏內中玄機。將繁體拆字便成 "黍+占", 正是張三豐全集內的黍米, 開合也, 形態也, 而不是它的黐或黏強弱特性解釋。武禹襄是文武官, 傳説中的楊露禪也是教書人, 當時書寫是繁體, 他們也看不到全句的含意! 這也難怪, 他們焦點在力學上武術, 並不是由內功出發點去思考呢!
王宗岳在文章上寫到明白: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功夫貽歎息, 可惜創拳人們看不到, 而追隨者多年來更看不到! 文中又説: 屈伸開合聽自由, 再寫到開合明明白白, 眾師們只看到:入門引路須口授, 又改成入門師授引路, 師引路等, 正如三寶一樣, 改的背後是什麼, 不説了, 哈哈。單向尊貴思維在天枰下是不勻等, 別人很努力去賺錢, 得到是一場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